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人生與社會 >> 正教本質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信仰與務實的交融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伊斯蘭之光    作者:伊斯蘭之光
熱度4306票  瀏覽631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08年7月13日 13:15



  三、伊斯蘭——完整的生活方式

  這種使信仰與務實交融的做法,至少産生了兩方面的結果。在第一方面,它使信仰不再是一種虛無飄渺、不食人間煙火的東西,而變得具體實在,具有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內容。僅以阿拉伯人對待做買賣的態度而言,做買賣必然以贏利爲目的,對於這樣一種充滿經商世俗色彩的營生,在阿拉伯人那裏並沒有被信仰所鄙棄,而是包含在信仰的視野之內。《古蘭經》中對利息、借貸、貨幣、買賣都有具體的論述,並把它們對真主的信仰聯繫在一起。像《古蘭經》第3章第130節就說:“通道的人啊!你們不要吃重復加倍的利息,你們當敬畏真主,以便你們成功。”僅就這句話來說,它就是以肯定經商和獲利爲前提的。作爲真主通過穆罕默德向生活在普通世界裏的人們進行啓示的《古蘭經》,其中大量的經文告訴穆斯林應該做什麽和不應該做什麽,以便求得真主的喜悅和證明信仰的堅貞。經文中告訴穆斯林應該如何看待戰爭、人生道路、倫理道德、行爲規範、生活方式等各種事情,也就是告訴穆斯林們,有信仰的人,他的信仰應如何在上述各方面的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來。同樣,在每一方面實踐了《古蘭經》的教誨,也就是在每一方面具有了信仰。對於阿拉伯文化中信仰的這種務實性,得到了伊斯蘭世界之外的人們的讚歎。一位在西非工作的知名的傳教士瑪麗·金斯萊,不無讚歎地說:與基督教相比,它不受性問題的干擾,沒有過分的許願,也沒有過分的要求,常情常理貫穿始終,許多世紀以來,因安於解答日常生活而得以持久。作爲其他宗教的信奉者,金斯萊的這個看法頗爲中肯的。

  第二方面,它使日常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事務有了信仰的意義,這是阿拉伯文化中信仰與務實的交融産生的另一個顯著結果。伊斯蘭教不僅是信仰而且成爲一種完整的生活方式。英國人詹森甚至於說:“它是一個包括僧俗的、總體的、一元化的生活方式;是一整套信念和崇拜方式;是一個廣泛而又相互聯繫的法律體系;是一種文化教育和一種文明;是一種經濟制度和一種經營方法;是一種政體和一種統治手段,是一種特殊社會和治家方式,對繼承和離婚、服裝和禮儀、飲食和個人衛生,都作出規定。是一種神靈和人類的總體,適於今生,也適於來世”。儘管詹森的話是出自一個來自基督教新教大本營的英國職業外交官之口,但對阿拉伯文化中伊斯蘭特質的描述,仍屬一種“旁觀者清”式的洞見。確實,阿拉伯人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都深深地浸透了伊斯蘭精神。他們使日常生活神聖化的方式,最爲與衆不同的是表現在他們的宗教功課方面。阿拉伯穆斯林的宗教功課是與人們每日的生活節奏同步的。一天有五次禮拜,又稱“五番拜”。從拂曉至日落共四次,按時間稱爲“晨禮”、“晌禮”、“晡禮”、“昏禮”。最後一次稱“宵禮”,時間限度是從晚霞消失至次日拂曉前。信徒信知道什麽時候該做禮拜,因爲每個清真寺前的宣禮樓都會傳出做禮拜的召喚聲。

  召喚總是把伊斯蘭教的作證詞包含在其中,漢語意思是“我作證:萬物非主,唯有安拉,他獨一無雙;我作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僕人,是安拉的使者。”在拂曉時,召喚還提醒穆斯林“禮拜比睡覺重要”召喚唱詞的開頭第一句“安拉至大”,是伊斯蘭教的最高文化和文化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它把所有的穆斯林都連成一體。一個信徒無論是單獨祈禱還是參加集體祈禱,他的祈禱形式和內容都是相同的。

  四、按時禮拜 淨化心靈

  總而言之,這樣一天五次的禮拜,無論在信徒家中還是在清真寺,使人在日常生活的每個節拍上都與真主有著聯繫與交流。既是督促,也是激勵,又是慰藉。每日數次,這樣的宗教功課比最強有力的心理諮詢都能幫助人保持心理的健康與平衡。同時,這種經年累月地在統一的時間、以統一的形式、念統一的祈禱詞的禮拜活動,也加強著穆斯林們彼此的認同與團結。

  五番拜的雙重效益

  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從群體角度看,“五番拜”的效益是雙重的。當然,這種在日常生活中以宗教功課爲作息時間表的做法,有時也會産生一些令局外人感到不適但身在其中又覺得理所當然的趣事。在開羅,中央銀行後門站崗的警察在規定的時刻,會跪在肮髒的人行道上做禮拜,連門也不看了。在《金字塔報》的排字房,有些排字工離開排字機去做禮拜,做完禮拜再幹活是司空見慣的,而他們的不那麽虔誠的同事也會只當沒事地照樣幹活。一九七八年一月,美國總統卡特訪問沙烏地阿拉伯當天,當利雅德機場爲歡迎他抵達的各項準備工作還在進行時,傳來了召喚做禮拜的宣禮聲。這時軍樂隊全體放下樂器,跪在停機坪上開始禮拜。第二天上午,美國一些報紙登出了一張令美國讀者感到離奇的照片,只見人和樂器一起匍匐在地。但是,阿拉伯人認爲這正是對安拉虔信的寫照。伊斯蘭教的宗教功課不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融爲一體,而且滲透到人們生活的細節中,其中甚至包括如何搞好個衛生。

  身淨衣淨處所淨

  教規規定,禮拜前必須身淨、衣淨、處所淨。身淨有大淨小淨之分,所謂大淨,是指男女房事、女性月經或分娩,都必須按規定用清水沐浴;小淨則是指便溺後必須局部清洗。衣淨則是指穿潔淨的衣服戴無沿的帽子。處所淨是在潔淨的地方禮拜。如果說“禮拜”是每一種世界性宗教都具有的話,那麽如此嚴格的淨身則是阿拉伯的穆斯林所獨有的。每天不厭其煩的淨身,且不說它具有可以淨化人的心靈,抑制醜惡的非禮行爲等一類的宗教的社會功能,就是在世俗生活方面,它也能起到一個講衛生的實際好處。這對於改變生活在沙漠地帶的遊牧部落粗獷的生活習性,建立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尤爲有益。由於人們普遍認爲,身體不潔淨者,真主是不接受他們的拜功的,所以說,從穆罕默德時代起,阿拉伯的穆斯林就養成了人人愛清潔的習慣,甚至阿拉伯的每一座清真寺內都有沐浴室。條件允許的家庭,都有按教規進行沐浴的設備。而幾個世紀以後,英國牛津大學的教授們還在喋喋不休地叫嚷洗澡是一種危險的風俗呢?

  教規保持社會秩序和穩定

  這種務實精神,甚至涉及到一些行爲細節。《古蘭經》中有這樣的記載:探親訪友,不要隨便進屋,“直到你們請示許可”(24:27);“如果有人對你說:‘請轉回去’你們就應當立即轉回去”“如果你們發現別人家裏沒有人,你們就不要進去”(24:28)在親友家作客,或其他場所都“應當節制你們的步伐,應當抑制你的聲音。”(31:19)。聖訓還關照吃了“生蔥生蒜之類的東西”的人,“當遠離人,待在家中”。這些宗教經典所昭示的教規,儘管誕生於1400年多年前的阿拉伯半島,但至今仍令現代的人們讀後感動。一個民族,如果在它的信仰中具有如此合理的內容,它怎麽可能不獲得昇華與更新呢?事實上,阿拉伯文化中這一信仰與務實交融的特質,對當時阿拉伯社會走向文明化以及在以後的許多進程中保持秩序和穩定起了積極的作用。正如美國的宗教社會學家奧戴所指出的那樣,宗教也有其積極的特徵,它往往“體現人類最崇高的願望,它不但是道德倫常的保障,而且也是公共秩序和個人內心平和的源泉;在它的影響下,人類變得高尚而文明,這些都是宗教的積極特徵。”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信仰 務實
頂:167 踩:236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52 (1013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2 (990次打分)
【已經有1900人表態】
552票
感動
444票
路過
430票
高興
474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