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人生與社會 >> 社會經緯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城市化進程中穆斯林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本站原創    作者:webmaster
熱度3925票  瀏覽380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2年8月07日 00:36

城市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一場無法避免的社會變革,它將穆斯林推向散居的境地,對穆斯林近年來的文化自救及傳統或新興社區的構建提出了考驗。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是穆斯林群體面對現代化必須經歷的陣痛,也是我國社會發展變革給這一群體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城市穆斯林社區的分類

目前,我國城市穆斯林社區,從居住格局看,可以分為多點聚居型、散雜居型和集中聚居型;從歷史傳統和演變看,可以分為傳統社區和新興社區;從族群構成看,可以分為多族群社區和單一族群社區。

傳統社區一般年久代湮,具有深厚的歷史記憶,但在城市化進程中多處於解體或改造的過程中,如西安回坊、北京牛街等。新興社區則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商業發展、職業多樣化而進入城市的穆斯林共同構建的社區,它與城市擴張、市場拓展等有直接關係。如隨著近年來商貿事業的發展,深圳市、義烏市為方便中外穆斯林的宗教生活,都因地制宜修建了清真寺。深圳清真寺2007年開齋節和古爾邦節的會禮人數已經超過萬人。

多族群社區是城市穆斯林社區的一大特徵,也是城市多元文化的體現。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日益發展,廣州、義烏、北京等地均出現了中外穆斯林共同參與宗教活動的多族群社區。

流動穆斯林社區的出現

傳統地域社區的更新或解體是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穆斯林社區最為顯著的變化之一,也是引發和產生城市伊斯蘭教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

隨著流動人口或國內外遷移人口的進入,廣州、義烏和西安等城市在外來人口較為集中的地方都出現了自發建立的臨時性穆斯林社區。這類社區的人口以中青年人為主,他們多從事具有民族特色、語言優勢和專業技能的行業,如沿海城市中的清真牛肉拉麵館、廣州和義烏的阿拉伯語商貿公司等。

這些流動穆斯林社區涉及到的族群較為複雜,其宗教文化和宗教習俗也較為多樣,具有一定的地域差異。隨著不同國籍遷移人口的進入,伊斯蘭教兩大教派——遜尼派和什葉派以及四大教法學派,在這些流動穆斯林社區中都有遵從者。

城市化進程中教派觀念的變化

在城市發展和遷移人口進入的過程中,大多數城市的遷移人口都負載著具有各自族群和地域特色的教派思想和宗教傳統。他們大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對各自本土文化的傾向性,在與當地信教群眾的互動中,往往還會形成更小的社群。

多族群、多教派、多地域文化特徵的群體進入城市後,城市生活成為多元思想和行為的熔爐。在多元文化中,青年人更加懂得了伊斯蘭教強調的寬容、中正、和諧、關愛等思想,穆斯林內部的團結意識總體有所增強。中外各個族群的穆斯林進入我國穆斯林占少數的、散雜居的城市後,以根本信仰為基礎的認同被大多數人所珍視,教派意識開始弱化。即便在流動社區中,不同族群、教派和地域的人們也能團結一致,共同維護社區的發展和穩定。而在相對聚居的地區,近年來不同派別之間的關係也趨於融洽,顯著的表現就是各教派的穆斯林可以隨便到任何清真寺禮拜,婚姻圈不囿於本教派的遵從者等。

城市伊斯蘭教問題及消解對策

社區發展與改造     在改造傳統穆斯林社區時要充分考慮穆斯林的宗教和經濟生活,尊重其圍寺而居、依坊而商的傳統,保持寺坊結構的完整性。穆斯林社區自有其深厚的歷史和獨特的功能,不能按照城市改造和發展計畫實行一刀切。許多宗教社區,如西安的回坊,已經成為被保護的對象,在改造之前首先要解決好保護的問題。根據筆者的田野調查,絕大多數城市穆斯林都認為城市規劃和發展是大前提,但在涉及宗教社區改造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改造與保護的同步。

遷移人口的宗教活動點和子女教育     遷移人口帶來的宗教習俗和文化,使我國一些城市成為來自五湖四海穆斯林的文化熔爐。遷移人口在進入城市後一般會形成散居型職業群體(如回族、撒拉族開設的清真拉麵館)和聚居型職業群體(如廣州和義烏的阿拉伯語翻譯群體)兩種居住格局。

流動人口的宗教社區主要由遷移人口自發建立、組織管理和運作,規模不等,一般都在政府管理體制之外。筆者認為,應將流動性宗教社區儘快納入到政府宗教管理體制之內,一旦出現較為集中的社區或社區中心,政府可以儘快組織調研,進行確認和登記。由當地居住者根據程式組建臨時宗教活動點,按照正常手續聘任教務和寺務管理人員。一旦出現人口再次遷移的情況,可以進行申報和重新登記,使之納入正常的宗教活動範圍和管理體制之內。這樣既便於政府管理部門與遷移穆斯林之間的有效溝通,也利於信教群眾對國家宗教政策形成正確認識,從而使某些宗教活動點不至於走入宗教“黑市”。

此外,穆斯林遷移人口的子女教育問題涉及到對清真飲食的需求,使其教育成本無形中提高了。無論是每天派專人送餐,還是在一個幼稚園或小學集中就讀,安排專人負責清真飲食,都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和教育管理部門的支持。

宗教活動及管理     城市化引起的城市伊斯蘭教的變化對宗教事務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從政府層面看,民族、宗教、統戰等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大貫徹和落實各項民族宗教政策的力度。各級伊斯蘭教協會作為溝通政府與民間的橋樑,要在政府宗教管理部門的指導下,把講管理與為信教群眾服務相結合,做到未雨綢繆,這是城市伊斯蘭教管理的關鍵。可以考慮在伊協成立由阿訇、寺管會成員和坊民代表共同組成的“監督委員會”,配合政府部門瞭解坊民的動態和需求,使管理部門的行政措施有的放矢。

從民間角度看,可以考慮在寺管會成員中吸納社區流動人員,聽取他們的建議,解決其需求和困難,使其對社區產生歸屬感,促進不同地域和族群成員之間的團結與和諧。

各種宗教思潮     不同宗教傳統的穆斯林應該在堅持根本信仰原則的前提下尊重“他者”,做到“以信為美,美人之美,兄弟同美,美美與共”,維護穆斯林之間的團結。

對於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地伊斯蘭思潮和實踐活動對我國穆斯林的影響,政府部門需要進行長期調研,掌握其主旨和進入我國之後的本土化過程。通過清真寺阿訇對信教群眾進行引導,正確看待這些思潮與運動。對近年來在宣教中較為顯著的新興派別,可以主動接觸其上層人士,進行政策性的引導。

清真飲食     清真飲食可以說是我國穆斯林最基本的認同邊界,即便是沒有信仰實踐的個體也會強調飲食方面的“哈倆裡”(合乎教法)。飲食在很大程度上表達了我國穆斯林的信仰邊界,關係切要。隨著城市的擴張、肉類食品市場的增加和擴容以及清真肉類食品的信譽度和知名度,個別人往往用非清真肉類食品冒充清真肉類食品獲利,極易引發民族間的衝突。民族和宗教管理部門應該協同商業、公安等部門定期進行必要的監管,宣傳相關政策和法規,規範市場,保證清真食品經營戶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宗教教育     在城市化進程中,清真寺經堂教育也面臨學員匱乏、經學停頓的局面。在培養宗教人才方面,可以依託各級伊斯蘭教經學院、國外著名的伊斯蘭大學、國內較知名的清真寺以及阿拉伯語學校聯合培養,還可以在國內清真寺之間開展訪學制度,選取國內經學發達、思想開放、社區團結的知名清真寺作為各地青年阿訇的互動平臺,培養阿漢兼通、德才兼備、與時俱進的新型宗教人才。

城市女寺和女學的興起     作為一種傳播伊斯蘭文化理念的社會行動,女寺和女學在城市化進程中發展迅速。城市化為女寺和女學的發展提供了資訊資源和智力支援,為不同地區女性經學人才的交流提供了寬容的社會空間。

城市女寺和女學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女性在很多社會事務中的“失語”現象。女寺為女性提供了相互學習和交流的公共空間,以群體的力量維護了女性接受宗教教育的權利。以女性為實踐者的女學,反映了女性在家庭的信仰傳承中開始扮演重要角色。女性宗教知識的提高,以及由此對女性人格、道德和行為的影響,將波及男性、家庭,甚至整個穆斯林社會。

保持與融入的問題     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既融入城市生活,又保持信仰身份的認同,做到伊斯蘭教宣導的兼顧今世和後世,對於城市穆斯林而言是一個較為嚴峻的問題。近年來,沿海地區部分招聘單位因為怕“麻煩”而拒聘有清真飲食需求的穆斯林大學畢業生,以及一些穆斯林因清真飲食問題而不能融入工作環境等情況,都是城市穆斯林面臨的保持與融入的兩難選擇的寫照。歷史上曾有“回回固守其俗,終不肯變”的說法,然而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在長期的城市化進程中,在那些脫離了社區教導和信仰教化的個體中,一部分人已經不自覺地放棄了穆斯林身份,造成了穆斯林家庭的代際隔閡甚至家族矛盾。這種無奈看似只是個體的脫離,但從歷史發展看卻是穆斯林群體共同面對的窘境。在社會上宣導文化多樣性理念,提倡人性化管理, 教導更多的人接受那些因信仰而有“特殊”生活習慣的群體,是各級相關政府部門的應有之責。只有尊重他者、求同存異,才能實現和而不同、美美與共。這是對我國城市社會發展,甚至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考驗,也是對城市穆斯林自身如何在堅守中選擇性融入提出的挑戰。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頂:159 踩:196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22 (1076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33 (836次打分)
【已經有1658人表態】
501票
感動
356票
路過
379票
高興
422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