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穆罕默德對教育的指導

【格爾達威/文,濯心/譯】

在這裡我只消談論聖訓所帶來的諸多珍貴的教育理念當中的一個,即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個體的差異、環境的差異、群體的差異。

適合某個人的教育未必全部適合他人,適合某個環境的教育未必完全適合其它環境,適合某個群體的教育未必全部適合其他群體,適合某個時代的教育未必完全適合其它時代。

一個成功的教育者會給予所有人——無論是群體還是個人——適合他的知識,考慮到他的接受能力,以及在何時能夠受益。

而人類的第壹位教師——穆罕默德便是這一方面的理論和實踐上的楷模。

以下之事就能證明使者對個體差異的切實重視:

一、根據被囑咐者的不同,使者的囑咐也不盡相同。

二、對同一問題的回答根據不同詢問者的不同情況而有所不同。

三、根據交往物件的不同,使者的態度和行為也存在差異。

四、使者的命令和要求根據被要求物件及其能力的不同而不同。

五、出於環境的不同,使者在接受一些人的某種態度或行為的同時又不接受另一些人的同樣的態度或行為。

①根據被囑咐者的不同,使者的囑咐也不盡相同

我們看到,好幾個人或籠統或具體或用其它的一些表達詢問使者該如何才能進入樂園並遠離火獄,使者隨後做出了不同的囑咐。

他對第壹個人說:“你敬事真主,莫以物配主,並謹守拜功,完納天課,接續骨肉。”

對第貳個人說:“你要敬畏真主,無論你在什麼地方。你當以善抵惡,惡就會被善化解。你要與人和睦相處,以禮待人。”

針對第三個人,使者囑咐:“你說:‘我歸信真主’,之後正直做人。”

而對第四個人,他只囑託了一句:“你不要動怒。”

使者就是這樣照顧被囑咐者的情況的,他會給予每個人在他看來對方最需要的囑託。他與詢問者之間的關係就如同醫生與病人的關係,為每個病人開出適合他的藥方。

②一問多答

我們看到,有人詢問使者哪一種工作最為優越,而使者針對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答覆。

據阿卜杜拉·本·麥斯歐德傳述,他問真主的使者:“真主最喜歡的善功是什麼?”使者回答說:“按時禮拜。”他又問:“其次呢?”使者說:“孝敬父母。”他問:“再其次呢?”使者說:“為主道奮鬥。”

據一位來自赫斯爾穆部落的男子傳述:我來到先知那裡,當時他的周圍有好多聖門弟子。我說:“你就是那位自稱真主的使者之人?”先知回答說:“是的。”我又說:“真主的使者啊!真主最喜歡的善功是什麼?”先知說:“信仰真主。”我又問:“其次呢?”先知說:“接續骨肉。”我又說:“真主的使者啊!再其次呢?”先知說:“命人行善,止人作惡。”

雖然問題一致,但使者給出的答覆卻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使者考慮到詢問者的情況各不相同,在他們之間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差異。

而當一些婦女就“吉哈德”之事詢問使者時,使者的回答是:“最好的吉哈德便是純真的朝覲。”

在《布哈裡聖訓實錄》中記載了一段由艾布·穆薩傳述的的聖訓:聖門弟子們問使者:“真主的使者啊!易斯蘭的哪一種功修最優越?”使者回答說:“(最優越的穆斯林)就是其他穆斯林從其言行上得到平安的人。”

據阿卜杜拉·本·阿慕爾傳述,有人問真主的使者:“伊斯蘭的哪一種功修最*高尚?”使者說:“給人提供食物,對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致賽倆目。”

這兩個問題雖然在文字上略有不同但其實如出一轍,而使者的回答並不一致,如前所述這是由於詢問者或聽者的情況不盡相同。使者對第壹個問題的答覆注重的是警示對方,並指導他放棄傷人之舉,因為使者擔心其言語和行為會對他人造成傷害。而使者對第貳個問題的答覆則是為了鼓勵對方,希望其言語和行為能給他者帶來益處,並指導對方堅持此舉。使者專門提到“給人提供食物”和“致色倆目”這兩件事情,是因為當時的聖門弟子正處在艱難困苦之中所以急需如此,而且這也有利於團結人心。

比這更具有說明意義的,是使者曾在同一場合針對同一問題給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答覆。伊瑪目艾哈邁德在《艾哈邁德穆斯奈德聖訓集》中輯錄了由阿卜杜拉·本·阿莫爾·本·阿綏傳述的一段聖訓:他說:“我們曾與真主的使者在一起,一位青年前來詢問使者:‘真主的使者啊!我在齋戒時可以接吻嗎?’使者說:‘不可以。’過了一會兒,又來了一位老者問使者:‘真主的使者啊!我在齋戒時可以接吻嗎?’使者說:‘可以。’我們聽後面面相覷。使者說:‘我知道你們為何如此詫異。我對那位老者回答可以,是因為他能夠自我克制。’”

這屬於學者們所公認的立法依據,即教法判令會根據情況的不同發生變化。

③態度與行為的不同

我們能看到,真主的使者在對待來自沙漠地區的貝督因人和對待在自己的撫育之下成長的聖門弟子時,其態度迥然不同。他寬容地對待前者,嚴格地要求後者。對於那些在解放麥加時歸順伊斯蘭的人以及各部落的首領,使者以安撫為主,可他對遷士和輔士卻並非如此。使者與聖門弟子交往時,也是按照他們的身份和忄生格。當奧斯曼來見他時他會馬上遮住腿部並整理衣冠,而對待艾布·伯克爾和歐麥爾卻並非如此,這是照顧到奧斯曼生性靦腆。使者在談到奧斯曼時說:“天使都為之害羞的人,我怎能不為之害羞?”阿依莎觀察到了使者的這一舉動,說:“為何我從未見過你像對待奧斯曼那樣對待艾布·伯克爾和歐麥爾?”使者說:“奧斯曼生性靦腆,如果不那樣對他我擔心他有事不會再來找我。”

當某個部族的高貴之人來見使者時,他會熱情款待對方。當某個輕薄之人或罪大惡極者來見使者時,他也會和顏悅色地加以對待,但不會刻意逢迎也不會虛情假意地讚美,在團結對方的同時又保持著一份警惕。

使者告訴了穆阿茲關於那些歸真在認主獨一之上的人們的一些喜訊,但出於擔心人們產生依賴又不允許穆阿茲將之告訴人們。

④命令與要求的不同

在這方面我們看到,真主的使者會根據每個人的能力做出適合對方並且與其情況相符的責成。

比如使者在遷徙麥迪那並躲避在希拉山洞時,他給許多人分配了各種各樣的完全適合對方的任務。艾布·伯克爾被要求在備好啟程的駱駝後陪伴在使者左右;阿裡則被要求在使者的家中過夜,來應對任何可能出現的危險;艾布·伯克爾的女兒艾斯瑪被安排送飯和傳遞消息;阿卜杜拉·本·艾布·伯克爾和阿米爾·本·富海拉也各有其職。

我們還看到,使者曾安排哈立德·本·瓦利德和阿莫爾·本·阿綏組建武裝分隊,於此同時又安排罕桑·本·撒比特用詩歌來反擊古萊什的詩人們的諷刺詩。他的詩歌對古萊什人而言,比劃破長空的寶劍還要鋒利。然而當艾布·贊爾向使者要求委派任務時,使者並沒有答應,因為他知道艾布·贊爾過於嚴厲且暴躁易怒。

⑤同一種行為,接受與否因人而異

我們看到,真主的使者對一些貝督因人的要求只局限於完成主命。一位貝督因人對使者說:“以真主起誓!我只做這些,既不增加也不減少。”使者說:“倘若他所言屬實,他必然成功。”在另一段聖訓中,使者說:“誰要想看看樂園的居民,就讓他看看這個人吧。”與此同時,使者卻不允許遷士和輔士們那樣做。

這便是一個真正的教育者、一個真正的人類導師對其學生和聖門弟子的態度。他會考慮人們所處的環境,照顧到人們的能力,以及每個群體——甚至是每一個人——的不同情況,從而採用合適的方法來處理問題。因此,使者對孩童的講話不同于對成年人的講話,與青年女子交談時又不同于和青年男子交談,對普通人的要求不同於對特殊之人的要求,對聰慧之人的要求也不同於對遲鈍之人的要求。可以說,使者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採用一刀切,不考慮學生能否理解和受益,這既是一種懈怠更是一種犯罪。

使者曾說過:“把聽到的一切都講出來就是在說謊。”

聖門弟子中的學者們也警告人們不能這樣做。

阿裡說:“你們要告訴人們他們能夠理解的話。難道你們喜歡有人否認真主及其使者嗎?”

伊本·麥斯歐德說:“切勿對人們講他們無法理解的話,否則會給他們帶來困惑。”

這樣做並不是隱藏知識,而是把知識用在合適的地方,把它給予應受者。不同的場合要說不同的話,不同的知識適合不同的人。有這樣一句格言:智慧給錯了人便是行虧,智慧沒有給予適合的人同樣是行虧。

伊瑪目安薩里在《聖學復蘇》中說道:“教師的職責之一就是效仿先知因材施教,不要教授學生尚不理解的知識,否則會使學生望而生畏或亂其心智。教師只有在確信學生能夠獨自理解某件真理時,方可向他傳授。阿裡指著自己的胸膛說:‘有萬千種知識,但願我能找到它們的傳承者!’學者不應該把他知道的所有知識都傳播給每一個人,這是在學生能夠理解但沒有受益的情況下,更別說傳授學生不能理解的知識了。因此有人說:‘你當根據每個人的理智尺度和理解水準來衡量他,方能避免他對你的指摘,他也能因你獲益。如若不然,指摘就會發生,因為尺度並不一致。’”

真主說:“你們的財產,本是真主給你們用來維持生計的,你們不要把它交給愚人。”(4:5)這也在警示我們:倘若知識會給一個人帶來傷害,那麼不給他教授是最為恰當的。把知識授予不應得的人,其行虧程度不亞於不把知識授予應授者。

伊瑪目安薩里還說:“對於能力有限的學生,應該給他傳授一些淺顯易懂的知識,不要告訴他這些知識的背後還有更深奧的知識——這是他以後才能學習的。如果告訴他這些深奧的知識,會挫傷其學習淺顯易懂的知識的積極忄生,也會擾亂其心智,還會讓他誤認為老師沒有傾囊相授,因為人人都認為自己具備接受高深知識的資質。而且,不能與普通人深談高深的知識,只消教授他們各種功修事項,教導他們在各自的行業要盡職盡責,像《古蘭經》所描述的那樣讓他們的內心充滿對樂園的嚮往和對火獄的恐懼。此外,也不要給他們製造疑惑,因為這或許會牽絆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糾結不已,給他們招來不幸和毀滅。”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