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伊斯蘭史概述-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文化

印度伊斯蘭史概述

印度次大陸,亦稱南亞次大陸,是亞洲大陸南端最為集中的穆斯林聚居區。這裡的穆斯林人口高達5億之多,這其中不僅包括兩個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及孟加拉,還包括以印度教為主體的印度,這5億多穆斯林也讓印度次大陸成為全球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區。

伊斯蘭信仰傳入印度次大陸後,伊斯蘭文化及穆斯林群體隨即給印度文明與社會帶去了巨大貢獻。學術界總是在探討,印度次大陸為何會成為穆斯林聚居區,正可謂眾說紛紜、百家爭鳴。

從政治角度而言,印度次大陸的主體民族(即印度教)似乎總是在竭盡全力將伊斯蘭信仰邊緣化,試圖讓伊斯蘭成為外來信仰。在當代印度主流族群不遺餘力地宣傳之下,外界普遍認為伊斯蘭信仰確實屬於外來信仰,其根源就在於阿拉伯及波斯侵略者入侵印度次大陸。

然而,若我們真的尊重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事實遠非如此。

印度穆斯林的根源

早在伊斯蘭的先知穆罕默德(願主福安之)為聖前,阿拉伯商人就與印度次大陸保持著良好的商貿往來關係。阿拉伯商販習慣于航行至印度西海岸,主要交易貨物為香料、黃金以及非洲特產。隨著伊斯蘭信仰在阿拉伯半島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阿拉伯人選擇皈依伊斯蘭,新興的伊斯蘭信仰也跟隨阿拉伯穆斯林商販們一同到達印度次大陸。

普遍認為,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地區國王切拉曼•拉維•瓦爾瑪(Cheraman Ravi Varma)是最早皈依伊斯蘭的印度人,西元629年,他領導修建了印度最早的清真寺,即切拉曼主麻清真寺(Cheraman Juma Masjid)。

 

切拉曼主麻清真寺

隨著阿拉伯及印度地區海上貿易的不斷深入,伊斯蘭信仰在印度沿海地區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多,不少阿拉伯穆斯林選擇移居印度,也有不少當地印度人選擇皈依伊斯蘭。

印度穆斯林的先驅:穆罕默德•本•戛希姆

伊斯蘭信仰在印度次大陸的首次大規模發展,是在伍麥葉王朝。西元711年,伍麥葉王朝哈裡發派遣派遣年僅17歲的塔伊夫(Ta’if)青年穆罕默德•本•戛希姆(Muhammad bin Qasim)率領6000人大軍遠赴信德地區(Sindh,現巴基斯坦的一個省),哈里發希望戛希姆能夠替他掌管這一遠東地區。

穆罕默德•本•戛希姆奔赴印度途中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實質性抵抗。戛希姆一行人抵達印度河邊的聶潤城(Nerun)時,當地佛教統治者敞開城門將他們迎入城內,隨即,印度河流域絕大多數城市都表示效忠戛希姆,至此,在沒有引發任何大規模衝突的情況下,伍麥葉王朝完成了在印度次大陸的擴張。不僅如此,還有若干佛教群體及城市因不堪忍受印度教統治者的壓迫,主動前來尋求戛希姆的庇護。

雖然戛希姆得到了印度河流域絕大多數人口的支持與肯定,然而,信德地區的印度教首領達希爾(Dahir)卻不願看到一個“異教徒”在自己家門口建立權威,終於,西元712年,達希爾的大軍與戛希姆的軍隊在印度河流域決一死戰,穆斯林軍隊大獲全勝。隨著這場大勝,整個信德地區都歸入了穆斯林的統轄之內。

需要指出的是,大勝後的戛希姆並沒有強迫信德地區佛教徒及印度教徒改信伊斯蘭教,戛希姆及其領導的穆斯林政府沒有對當地人的生活習慣作出任何強制性改變。戛希姆明確表示,當地佛教徒及印度教徒享有高度宗教信仰自由,穆斯林將不遺餘力地保護他們,使他們免遭任何性質的傷害。當地婆羅門群體依舊掌管稅收收入,而佛教徒依舊保留了自己的寺廟。鑒於戛希姆的民主、自由與法治,周邊地區不少民眾定期前來向他道喜,載歌載舞,慶賀他的成功。

伊斯蘭對印度種姓等級制度的衝擊

前伊斯蘭時代的印度以全世界最為嚴苛的種姓制度著稱,整個印度社會分裂成四個幾乎誓不兩立的等級,因此,相比伊斯蘭信仰在其他地區的發展,印度種姓社會中伊斯蘭文明的傳播較為緩慢。有趣的是,據史料記載,伊斯蘭信仰在印度的傳播也是基於不同的種姓等級,當某個等級中的成員選擇皈依伊斯蘭時,該等級中的其他成員也會紛紛效仿。誠然,這種集體皈依的背後有諸多原因,究其本質,伊斯蘭信仰最吸引印度等級社會成員的特質,就是伊斯蘭所宣揚的自由、平等、以及對種族主義的抨擊。

就印度種姓社會而言,一個人的血統決定了他一生的地位,這種基於種姓的等級社會中,貴賤由血統而定,人無法改變自己的血統,因此,他也無法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然而,倘若這種社會中的成員皈依伊斯蘭,他就脫離了種姓與等級的束縛。

 

印度德里迦瑪清真寺

伊斯蘭在印度的後續發展

伊斯蘭及穆斯林在整個印度次大陸的後續發展與信德穆斯林發展模式如出一轍。繼戛希姆之後,來自阿富汗加慈尼(Ghazni)馬哈穆德(Mahmud)以及穆罕默德•圖赫魯格(Muhammad Tughluq)也相繼率眾抵達印度,他們進一步擴大了伊斯蘭文化及穆斯林群體在印度社會中的政治影響力。

佛教曾經是印度次大陸最主流的宗教,隨著伊斯蘭信仰的興起,佛教在印度社會的影響力逐漸下降。傳統意義上而言,倘若一個人想要改變自己在印度社會中的地位,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從其他信仰改信佛教。然而,當伊斯蘭信仰傳入印度社會後,人們發現伊斯蘭比佛教更具吸引力,他們再也不必為自己的社會地位而憂心,畢竟,伊斯蘭信仰徹底摒棄了一切關於血統及種姓的等級制度。

有人表示,伊斯蘭在印度的興起,是因為伊斯蘭殘暴打壓了印度本土的佛教,其實不然,事實上,縱然是在伊斯蘭取得印度次大陸絕對統治權後,佛教等宗教依舊受到多方面的保護,穆斯林從未以暴力手段強迫所謂的“異教徒”改信伊斯蘭。

除此之外,彼時的伊斯蘭世界,很多虔敬穆斯林都會選擇雲遊四方,自發的宣揚伊斯蘭信仰,他們幾乎走遍了印度次大陸的各個角落。

很多穆斯林學者不斷在各地講學,旨在教導印度人民意識到伊斯蘭的美妙與偉大。印度穆斯林群體中有很多蘇菲修行者,他們以一種極為神秘的方式向人民講述伊斯蘭信仰,這種神秘感也讓普通百姓倍感新奇,愈發加大了他們對伊斯蘭的興趣與喜愛。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印度穆斯林學者們的宣教對象不僅包括上流社會,他們也對較為貧窮落後的鄉村情有獨鍾。

伊斯蘭在印度的傳播是否通過暴力?

那麼,伊斯蘭在印度的傳播,到底是否通過暴力呢?

很多非穆斯林堅信,伊斯蘭在全球各地的傳播都是源自暴力與強迫皈依,印度非穆斯林也不例外。他們認為,伊斯蘭之所以能夠在印度這個以佛教為主導的社會站穩腳跟並蓬勃發展,根本就是源自穆斯林軍隊的刀劍與暴力,然而,這種說法並沒有事實依據的支撐。

縱觀整個印度次大陸,雖然絕大多數地區印度統治者都被穆斯林所替代,但是,印度社會本身卻沒有絲毫變化,唯一的變化,就是等級與不公的消逝。民間流傳著若干關於穆斯林強迫印度教徒及佛教徒皈依伊斯蘭的傳說,但是,這些傳說只是口口相傳,並無任何學術及事實依據。

倘若伊斯蘭信仰果真是通過暴力與戰爭才得以在印度傳播並發揚光大,那麼,現今的印度穆斯林群體估計早已消失殆盡,畢竟,被暴力顛覆、毀滅的民族,必定會以暴力報復穆斯林群體。如今,印度次大陸東端的孟加拉擁有逾1.5億穆斯林人口,縱深地帶的緬甸、斯里蘭卡等國,也擁有數量相對可觀的穆斯林人口。

簡言之,伊斯蘭在印度次大陸的傳播,是基於平等、自由、正義的和平傳播,雖然歷史上的穆斯林曾經擁有幾乎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統治權,而今的他們似乎與政治統治權漸行漸遠,但是,印度穆斯林依舊在不斷發展壯大。

總而言之,伊斯蘭信仰是印度社會及歷史的重大組成部分,要想真正理解印度次大陸的宗教多元與種族多元,我們首先就要理解伊斯蘭信仰在印度地區的地位與意義。

當今世界,很多人為了政治利益考慮,總是鼓吹伊斯蘭威脅論,印度也不例外。縱觀印度政壇,總會有各類政客跳出來對伊斯蘭信仰橫加指責,聲稱伊斯蘭是外來信仰,是屬於侵略者的信仰,殊不知,這種極端言論只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更多的傷害。

須知,真相只有一個,這個真相,需要我們客觀、公正地用心去挖掘。

-------------------- 

編輯:葉哈雅

出處:Lost Islamic History

原文:How Islam Spread in India

連結:http://suo.im/4TdFNI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