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曆元月是真主之月嗎?-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常識 > 常識

伊曆元月是真主之月嗎?

有人問,伊曆元月有隱含有許多的恩惠,有的人為此而在該月全月齋戒,有的人又什麼也不管,請問關於該月的教法判律是什麼?

為此,穆罕默德·阿布杜·拉推夫·班納博士回答說: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尊名,一切讚頌全歸真主,祈願真主賞賜他的使者慈憫與平安!

首先,伊曆十二個月的首月始于穆哈拉目(Muḥarram)月是無可置疑的。不能說這是阿拉伯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編造的謊言。這是因為據艾布·伯克爾傳自穆聖(願主福安之!)說:“自真主創造天地,時間便循規蹈矩般循環往復,一年是十二個月,其中有四個月是禁月,三個是連續的禁月:伊曆十一月(祖勒·高愛戴 Dhū al-Qi'dah)、十二月(祖勒·哈吉 Dhū al-Hijjah)和一月(穆哈拉目Muharram),以及介於伊曆六月(祖曼迪 Jumādā)和八月(舒阿班 Sha'bān)之間的七月(拉吉布 Rajab)。”(布哈里傳述)

也就是說,時間循環往復,乃是真主的預設,始于真主造化天地之日。蒙昧時期的阿拉伯人為擅開殺戒而推延伊曆正月(穆哈拉目)。就這樣,蒙昧時期的阿拉伯人每年都將正月(穆哈拉目)推後,致使穆哈拉目輪替過一年中所有的月份,在這期間,有時伊曆正月正好被推延到它本身特定之月。

關於伊曆正月(穆哈拉目)的尊貴

在每年伊曆之始,穆斯林內心渴望著以全新面貌去面對他的養主。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在過去一年中所犯的過失加以反省,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對真主更加服從。

就像伊曆在歲末時以禁月結束一般,新年正月也以禁月開始。這說明穆斯林在每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應當對自己三省吾身,洗滌性靈,公正待人。正如真主說:“依真主的判斷,月數確是十二個月,真主創造天地之日,已記錄在天經中。其中有四個禁月,這確是正教。故你們在禁月裏不要自欺。以物配主的人群起而進攻你們,你們也就應當群起而抵抗他們。你們應當知道,真主是和敬畏者在一起的。”(懺悔章:36)

這節《古蘭》經文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這四個月是禁月,意即這是真主之月,除非為了自衛,不得在這些月份中擅開殺戒。這四個禁月是伊曆七月(拉吉布)、十一月(祖勒·高愛戴)、十二月(祖勒·哈吉)和一月(穆哈拉目)。

第二,真主命令穆斯林當公正待人,抵抗暴虐。所謂對自身公正即不放縱自己陷於違逆之中;所謂對他人公正即當履行對他人當盡的義務,除暴安良,扶助正義。

第三,儘管這幾個月是受禁之月,但是真主允許在禁月中為自衛而戰。看真主說:“你們也就應當群起而抵抗他們。”首先啟釁的是那些不信道者。

第四,督促穆斯林敬畏真主。敬畏即畏懼和害怕真主,遵行真主的命令。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以教法要求來約束和規範,不偏不倚,中正平和。

如果說禁月是受禁之月,那穆哈拉目月(被禁之月)這一名稱便是對所有受禁之意的強調和確認。仿佛一個人是在新年伊始便要求自身要克己奉公,清潔性靈,接近真主。

伊曆元月是真主的之月嗎?

經訓是明文確定一些日子較之其它日子更為尊貴,如主麻之日;一些月份較其它月份更為尊貴,如萊麥丹之月,它蘊含著真主的諸多恩惠。經訓明文中說萊麥丹齋月是真主之月,伊曆一月(穆哈拉目)也是真主之月。在《穆斯林聖訓實錄·齋戒篇》中伊曆一月(穆哈拉目)齋戒的尊貴章中有一段由艾布·胡萊勒傳述的聖訓說,真主的使者說:“在萊麥丹月之後,最好的齋戒便是真主之月——穆哈拉目月的齋戒;在主命之拜後最好的拜功是夜間的禮拜。”

據一段可以追溯到艾布·胡萊勒的傳述說:“有人(穆聖)問,主命拜外什麼拜最為貴重?萊麥丹齋月之後,什麼齋最好?”於是穆聖答道:“主命拜外最貴重之拜是夜間的禮拜;萊麥丹齋月之後,最好的齋戒是真主之月——穆哈拉目月的齋戒。”

據努爾曼·本·賽阿德傳述說,有個人對阿里說:“信士的長官呀,在萊麥丹齋月之後,你還命令我在那個月封齋嗎?”阿里答道:“在以前那個人問過穆聖這個問題之後,我還沒有聽過其它人問過。那個人說:‘真主的使者呀,在萊麥丹齋月之後你還命令我要在那個月齋戒呢?’穆聖答道:‘如果你意欲在萊麥丹齋月之後封齋,那就在伊曆一月(穆哈拉目月)齋戒吧:它確是真主之月。真主在該月中的一天曾經寬恕過一群人,他還將在此日寬恕世人。’”

(據鐵爾密茲傳述;艾哈邁德在其《穆斯乃德》中也傳述自阿里·本·艾布·塔利布)

宰麥赫謝里說,以真主一詞來修飾限定該月是為了顯示穆哈拉目月的尊貴,就像稱天房為真主之房;稱古萊氏人為真主之族一樣。穆斯林學者一致認為,以真主之名來修飾和限定穆哈拉目月,說明該月較其它月份更為貴重。因為穆哈拉目是伊斯蘭之名,其它月份仍然沿用了蒙昧時期的名稱。穆哈拉目月在蒙昧時期被稱為歲夫勒·歐宛勒月(零月),二月叫歲夫勒·塞尼。當伊斯蘭來臨後,真主便以穆哈拉目命之,從而賦予了真主之月的上述含義。這些對於穆斯林大眾來說具有啟發和教育的意義。

在伊曆正月(穆哈拉目)的善功

我們說過,在禁月中對自身加以反省,淨化心靈,接近真主,使自己達到對真主的進一步的敬畏是受喜的嘉儀。在伊曆元月的善功中有被判定為受喜的齋戒。穆巴拉克·福里長老在《珍寶盒》一書——《鐵爾密茲聖訓》注釋本——中說:“假如你說有傳述確證穆聖在伊曆八月(舒爾班月)中封了許多的齋,而這段聖訓中卻又說在萊麥丹齋月後最好的齋戒是穆哈拉目月的齋戒。那為什麼穆聖在伊曆八月(舒爾班月)封齋要比伊曆一月(穆哈拉目)中要多呢?我說:也許是穆聖到了生命的後期,他已經沒有機會在伊曆一月封齋時才知道穆哈拉目月的貴重;或者是因為穆聖在伊曆元月是由於條件限制而未能在該月多封齋。如因為外出旅行、生病等,這些原因就像腦威在注釋《穆斯林聖訓實錄》中所提及的那樣。”

在伊曆一月(穆哈拉目月)中對真主的違逆

如果說在伊曆元月的善功是蒙主喜悅的嘉儀,那在該月的違抗則證明了內心的麻木和在行善之月來臨之際仍然無動於衷。這樣的人將為此而受加倍的懲罰。真主說:“依真主的判斷,月數確是十二個月,真主創造天地之日,已記錄在天經中。其中有四個禁月,這確是正教。故你們在禁月裏不要自欺。以物配主的人群起而進攻你們,你們也就應當群起而抵抗他們。你們應當知道,真主是和敬畏者在一起的。”(懺悔章:36)

伊瑪目拉齊說:“禁月一詞的含義是:在該月中的違逆之事將受嚴厲的懲罰;而在該月中所行的善功則獲加倍的賞賜。阿拉伯人對禁月是非常尊重的,甚至在禁月中見到殺父仇人也不予追究。”

伊本·凱西爾在注釋《古蘭》經文“故你們在禁月裏不要自欺。”時寫道:“即不要在這幾個禁月中自欺,因為較其它月份而言,禁月中的罪過是更為嚴重的。就像在禁地的違規後當受加倍的懲罰。這是因為真主說:‘誰因不義而欲在禁寺中違背正道,我將使誰稍稍嘗試痛苦的刑罰。’”(朝覲章:25)同樣,禁月中的罪過是更加嚴重的。所以,沙菲儀學派和許多伊斯蘭學者對禁月中因過失而殺人者處以加倍的血金。無論其在禁月中殺人還是殺害了受禁之人。”接著,伊本·凱西爾引述阿爾高太泰的話說:“在禁月中的不義比其它月份中的不義更為嚴重,儘管所有對他人的不義都是嚴重的犯罪:但這確是真主的意欲。”

古圖比在注釋“故你們在禁月裏不要自欺。”時說:“自欺”即是犯罪。因為當真主判定某事在某方面是神聖時,那該事在這方面便是受禁的。如果各個方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時,那對該事的禁止也將是全方位的。對其的侵犯和僭越都將受到加倍的懲罰,就如同對其的遵守將受加倍的回賜一般。

禁月中許可之事

《簡明教法百科全書》中寫道:禁月是伊曆七月(拉吉布)、伊曆十一月(祖勒·高愛戴)、十二月(祖勒·哈吉)和一月(穆哈拉目)。在伊斯蘭初期,在這幾個禁月中首開殺戒是被禁止的。真主說:“依真主的判斷,月數確是十二個月。”真主又說:“他們問你禁月內可以作戰嗎?你說:‘禁月內作戰是大罪。’”

這之後,大多數教法學家如伊瑪目艾哈邁德一樣,都認為關於不得在禁月中首啟戰端的經文已經被廢止。其廢止的經文是真主說:“你們在那裏發現以物配主者,就在那裏殺戮他們。”(懺悔章:5)以及穆聖(願主福安之!)曾經在伊曆十一月征戰的事實。

另外一種說法是禁月仍然是受禁之月,其依據是賈比爾傳述的聖訓說:“穆聖(願主福安之!)在禁月中從不征戰,除非是先受到攻擊。當禁月來臨時,穆聖便謹守禁月,直到禁月逝去。”

至於在禁月中為自衛與抵抗(而在禁月中戰鬥)則是允許的,這是學者們一致的主張。

這證明在禁月中是可以戰鬥的,尤其是為了自衛和抵抗的戰鬥。

如何在禁月中力行善功?

真主說:“信道的人們啊!你們在受戒期間,或在禁地境內,不要宰殺所獲的飛禽走獸。”(筵席章:95)朝覲活動也在禁月中,因此禁止朝覲的哈吉捕殺獵物。而未朝覲之人在禁地之外則不受此禁令。古圖比在注釋《古蘭》經文“你們在受戒期間,或在禁地境內,不要獵取飛禽走獸。”(筵席章:96)時說:“禁令並非針對具體的飛禽走獸,而是禁止的是獵殺這一行為。因此,真主說:‘你們在受戒期間,或在禁地境內,不要獵取飛禽走獸’即禁止獵殺這一行為,阻止在受戒的情況下獵殺飛禽走獸。這也就是說,沒有受戒之人是可以在禁月中的非禁之地捕殺飛禽走獸。”

在禁月中結婚

一些人誤以為在開齋節和宰牲節期間結婚不吉利,包括在伊曆十一月(祖勒·高阿戴)和伊曆十二月初。這純粹是無稽之談。穆聖(願主福安之!)就曾經在伊曆十月聘娶了聖妻阿依莎。對我們穆斯林來說,抽籤算卦是被禁止的。

真主至知!

------------

原文鏈接: http://www.islamonline.net/servlet/Satellite?cid=1199279576528&pagename=IslamOnline-Arabic-Ask_Scholar%2FFatwaA%2FFatwaAAskTheScholar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