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文化交流超越“文明衝突”-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講壇 > 講壇

中阿文化交流超越“文明衝突”

2018年7月6日,上外中東研究所朱威烈教授和丁俊教授在《參考消息》發表評論文章《中阿文化交流超越“文明衝突”》(見2018年7月6日《參考消息》第11版),全文如下:

中阿文化交流超越“文明衝突”

中阿文化交流超越“文明衝突”.jpg

圖片來源:中文網路電視臺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友好交往與文化交流歷史悠久、基礎深厚。古代的陸海絲綢之路將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緊密聯繫在一起。千百年來,中阿兩大文明的文化交流譜寫了人類文明交往互鑒的歷史佳話,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絲綢之路連通兩大文明

“知識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這句至今仍在中東地區廣為流傳的阿拉伯古訓,表達了阿拉伯人民對中華文明和中國智慧的傾慕與嚮往,激勵著古今無數阿拉伯人來到中國。

唐、宋時期,中國與阿拉伯的交往已趨密切。據史籍記載,自唐永徽二年(651年)至貞元十四年(798年)的百餘年間,大食(阿拉伯)向唐遣使多達39次。唐中後期,大批阿拉伯人來華定居,學習中國文化,不斷融入中國社會。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大食國人李彥昇考取進士,成為轟動當時的新聞。唐時來華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中國印度見聞錄》中記有那時來華阿拉伯人的活動情況。唐人杜環曾留居大食多年,撰有《經行記》,詳述了他所見所聞的阿拉伯民情風俗與宗教文化。宋人周去非《嶺外代答》中專列《大食諸國》一卷,介紹阿拉伯地區的情況。

元代時,絲綢之路持續繁榮。中國四大發明及制瓷、紡織等技術陸續西傳阿拉伯,再遠傳歐洲,阿拉伯科技文化與人文學科也大量傳入中國,涉及天文、曆算、醫藥、數學、建築、軍事、宗教、哲學等許多領域;元朝天文臺引進的阿拉伯天文儀器有7種,元代秘書監收藏阿拉伯文獻典籍多達242部。航海家汪大淵遠涉重洋,穿行阿拉伯海和紅海,至今日索馬里、摩洛哥等地,並撰《島夷志略》一書,記述了當時阿拉伯地區的情形。稍晚于汪大淵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也到訪過中國,其《伊本·白圖泰遊記》對中國社會民情風物有詳細記述。

明初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遍訪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包括今阿曼、沙特、葉門、索馬里、埃及等阿拉伯國家,促進了中阿間的友好交往與文化交流。明、清時期,中國湧現出王岱輿、劉智等一批回族學者,致力於以儒詮經,用漢語彙通中阿文化,將宋明理學與阿拉伯哲學融會貫通,強調中阿兩大文明皆為“至中至正至和至平之道”,將兩大文明的交流互鑒引向哲學思想層面,為伊斯蘭教中國化奠定了學理基礎。

民國時期,不少中國學者繼續沿著絲路赴阿拉伯世界考察訪學,向當地民眾、學界、教界介紹中國文化,宣傳中國抗戰事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馬堅等多批學子赴埃及愛資哈爾大學留學,在攻讀阿語、伊斯蘭教等課程的同時,一面向國內刊物介紹阿拉伯、伊斯蘭教的文化知識,一面在校內開設中國文化講席,馬堅還將《論語》等中國經典譯成阿拉伯文在埃及出版,為中阿文明的互學互鑒實踐開了先河。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阿友好交往與文化交流進入了新紀元。1955年5月,埃及宗教事務部長率團訪華,與中國文化部簽訂了埃中《文化合作會談紀要》。1956年4月,中國政協副主席包爾漢率團訪問埃及,與埃及教育部簽訂了中埃政府《文化合作協定》,這是新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簽訂的第一個文化合作協定。此後,中國與敘利亞、伊拉克、葉門等多個阿拉伯國家簽訂文化教育合作協定,掀開了中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中阿文化交流雖曾因“文革”一度受阻,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與所有阿拉伯國家建交,中阿文化交流無論在領域的廣度或項目的種類和數量上都有明顯的發展和提升,有力地促進了雙方的傳統友好情誼和政治互信。

中阿合作論壇搭建平臺

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4年1月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建立後,中阿文化交流進入了提速換擋時代。中阿合作論壇不但為促進中阿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戰略關係發揮著引領作用,而且為中阿文化交流搭建了廣闊平臺,開拓了廣泛的合作領域。14年來,論壇設立的多種人文交流機制有效推動了中阿文化交流的迅速發展,各類交流活動精彩紛呈,取得了前所未見的顯著成績。

據中阿合作論壇研究中心統計,論壇成立以來,中阿雙方已輪流在中國和阿拉伯國家舉辦了7屆中阿關係暨中阿文明對話研討會,3屆中國藝術節和3屆阿拉伯藝術節,3屆中阿新聞合作論壇,3屆中阿廣播電視合作論壇。自2009年以來,中國連續9年舉辦“意會中國——阿拉伯知名藝術家訪華采風創作活動”,先後邀請18個阿拉伯國家的135名藝術家來華采風交流,共創作416幅藝術作品。2012年以來,中國已組派167個藝術團組計3958人次赴16個阿拉伯國家舉辦演出、展覽和講座等活動。

2004年以來,中國主流新聞媒體與21個阿拉伯國家的主流媒體簽署了50項業務合作協定。2012年以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落地阿拉伯國家,並與多個阿拉伯國家主流廣電媒體簽署了中國影視劇播出協議,有10多部反映中國當代題材的影視劇陸續在一些阿拉伯國家播出。2014年以來,已譯製阿拉伯語中國影視作品50餘部。中國在阿拉伯國家展映影片300餘部,阿拉伯國家在華展映影片10餘部。中國中央電視臺已實現在阿拉伯國家的全覆蓋。2010年,中方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處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處“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合作備忘錄》,商定啟動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已翻譯出版30余種中阿文化典籍。

在教育領域,中國已在9個阿拉伯國家建立了12所孔子學院和4所孔子學堂,從2004年至今,累計培養學員約7萬人,組織文化活動4952場,近68萬人次參與,有13336人參與漢語水準考試。中國開設阿拉伯語專業的高校也多達50餘所。在華阿拉伯留學生從2004年的1130名增加到18050名,年均增長率為26%。中國赴阿拉伯國家留學進修人數從2004年的242名增加到2016年的2433名,年均增長率為21%。

同時,中阿民間交往活動也日益活躍,交往領域與範圍之廣、交往形式和內容之豐富均非常值得稱道。至今已成功舉辦5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友好大會,7屆中阿企業家大會,兩屆中阿婦女峰會,兩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婦女論壇,兩屆中國—阿拉伯國家旅行商大會,開展兩次中阿青年友好大使專案。首屆中阿城市論壇於2014年6月在中國泉州召開,中國已跟9個阿拉伯國家建立了26對友城關係。尤應指出的是,2016年1月有10位為中阿友好交往作出貢獻的阿拉伯人士在開羅受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親切接見和表彰。旅遊方面,已有13個阿拉伯國家成為中國公民組團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家。中阿宗教界的交流保持良性互動,人員互訪日漸頻繁。2007年以來,每年朝覲的中國穆斯林人數均在1萬人以上,向國際社會充分展示出當代中國宗教信仰自由、民族團結和諧的形象。

“一帶一路”倡議增添動力

為在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入地引領中阿關係的發展,習近平主席已兩次發表重要講話。一是2014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深入闡釋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提出了中阿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強調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關鍵基礎;二是2016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阿盟總部演講中再次明確指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開展共建“一帶一路”行動,秉持的是和平、創新、引領、治理、交融的行動理念,以共同推動中阿兩大民族復興形成更多交匯。這些年來,中阿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受到了阿拉伯國家的熱烈歡迎和積極回應。我們在與阿方交往時都感受到,不少阿拉伯國家已在謀劃將自身的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對接,“一帶一路”也是阿方學界、媒體、智庫的熱門話題,他們對中國文化、中國特色的治國理政經驗和中國當下的國內外政策都懷有濃厚興趣。不久前到中國出席中阿改革發展論壇會議的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等阿拉伯國家政要對“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十分熟悉,且充滿期待,盼望通過更多的交流合作,與中國共襄盛舉。沙拉夫在講話時盛讚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並認為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世界等目標,是蘊含中國智慧的發展理念和治理理念,適用於中國,也適用於阿拉伯國家。

就推進中阿文化交流而言,中阿共建“一帶一路”也是寶貴的歷史機遇和強大的現實動力。2016年1月發佈的《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檔》中,已對中阿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持續發展制定了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指出“中國願同阿拉伯國家一道,致力於促進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發展,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進一步密切中阿人文交流,加強雙方科學、教育、文化、衛生和廣播影視領域的合作,增進雙方人民相互瞭解和友誼,促進中阿文化相互豐富交融,搭建中阿兩大民族相知相交的橋樑,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可見,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已成為新時代中阿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柱。

事實證明,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的短短幾年中,中阿已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人文交流,推動文明互鑒,助力民心相通,諸多領域的交流合作更趨豐富和拓展。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中國已與11個阿拉伯國家簽署雙邊文化合作協定新的年度執行計畫,推動53個中阿部級政府文化代表團互訪,組織196個文藝展演團組4604人次互訪,推動105家阿拉伯文化機構與中方對應機構開展合作。

秉承“絲路精神”應對挑戰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始終是中阿文明交往的主旋律。以和為貴、不同的文化品質使兩大文明始終能夠交而不惡、交而互通、交而能合、和合共生。在穿越時空的往來中,中阿兩個民族彼此真誠相待,在古絲綢之路上出入相友,在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中甘苦與共,在建設國家的征程上守望相助,在深化人文交流、繁榮民族文化的事業中相互借鑒。當代世界,“文明衝突論”、“文明優越論”依然盛行,而中阿雙方都願積極致力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為人類不同文明間的交往交流、和合共生樹立榜樣。這對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和居伊斯蘭世界核心地位的22個阿拉伯國家,對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都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

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中阿文化交流依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面臨諸多挑戰。如雙方對對方文化與文明的瞭解和研究都還不充分,雙方都需培養更多的專家學者,社會認知赤字依然突出,文明對話內涵亟待拓展深入,雙方交流的文化產品也需不斷提高品質、更接地氣;此外,各種極端勢力仍在不同文明之間製造斷層線,國際話語霸權還在鼓噪“中國威脅論”、“中國擴張”、“伊斯蘭威脅論”、“伊斯蘭恐懼症”等,從外部干擾妨礙中阿文化的交流合作。這些問題實際上都是發展過程必然會遇到的。我們相信,只要中阿雙方堅持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面向未來,精誠合作,中阿文化交流的前景一定會無比廣闊。

在中阿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雙方日益增強的政治互信與日趨密切的經貿合作無疑將為中阿文化交流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因為“‘一帶一路’延伸之處,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躍之地。民心交融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中阿人民都有充分理由相信,新時代中阿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偉大實踐,必將在世界文明交往史上譜寫出和合共生的新樂章,為中阿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合作推進中東地區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奉獻更多智慧,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參考消息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